发布日期:2025-08-05 21:29 点击次数:152
上次我回老家,邻居也带着孩子来了。
刚一进门,大人寒暄过后,就听邻居对着孩子吼了一句:
“你咋不叫人呢?像根木桩一样杵在那儿,没礼貌。”
我连忙摆摆手说:“没关系,平时见面少,孩子认生很正常。”
可邻居不依不饶,非要孩子叫人。孩子低着头,脸涨得通红,声音好半天才从嘴巴里挤出来:“阿姨好……”
场面一度有些尴尬。
说实话,孩子不爱主动打招呼,这种情况,还挺常见的。
我们会觉得,孩子“害羞”、“胆小”、“不礼貌”,但其实,他不爱打招呼的背后,可能站着这3种家长。
一:喜欢拿孩子“开玩笑”的家长
我们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,一家人走亲戚,孩子刚进门,大人就开始“报节目”了:
“来,你唱个歌给大家听!”
“你不是最会跳舞吗?跳一个让大家看看!”
“这孩子前些天还尿床了,哈哈,真羞啊!”
我们大人是觉得,孩子表演节目助助兴,可却没问过,小孩子打心底愿不愿意?
尤其是在公共场合,孩子被拉出来强行表演或“当众揭短”,那种被注视、被评判、无法逃开的感觉,会让孩子在潜意识里,将“打招呼”、“见大人”、“走亲戚”这类事情,与尴尬、羞耻、紧张划上等号。
于是,只要下次有一堆大人聚集,他就只想躲在你身后,哪还能大大方方出来喊“叔叔好”“阿姨好”。
因为他害怕,这一喊,接下来就是要他表演节目,或者拿他的糗事当笑料了。
二:“命令式”让孩子叫人的家长
有些家长,特别在意外人的看法,尤其是看待他孩子“是不是有礼貌”。
孩子刚到一个场合,还没站稳,大人就催着他打招呼:“叫人啊!这是你姨奶奶你都不知道啦?”
孩子稍一迟疑、退缩,大人就一脸嫌弃:“这么大了还不懂礼貌,教你也白教!”
父母越这样逼,他越不愿叫。
因为他在那个时刻感受到的,是一种被控制的羞辱。
孩子也需要“社交的准备时间”。当他还在观察环境、适应气氛的时候,如果被强行拉进社交,心里其实是慌的。
而且,你越催,他就越紧张、有压力,一紧张,身体就会紧绷,暂时无法做出反应,也就不叫人了。
所以有时候,孩子不是不听话,而是他真的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做。
三:自己不打招呼的家长
很多时候,孩子打不打招呼,看父母是怎么做的。
如果父母平时自己就不太和邻居说话,或者在社交场合总是冷脸、不搭腔,孩子学到的,也就是这种“回避式沟通”。
孩子最初的社交模式,几乎都是模仿来的。
我们可以试试看,当带孩子进门时,我们主动热情地跟别人打招呼。
孩子虽然一开始可能只是在一旁站着,但次数多了,他就会逐渐形成这样的印象:“哦,见到人是要主动问好的。”
这样,在父母的影响下,他就也能放得开,主动跟人打招呼了。
四:孩子不爱打招呼,我们要怎么回应?
有时候,带孩子出门,他一副畏畏缩缩、不敢叫人的样子,真的会让我们尴尬,甚至觉得这孩子“拿不出手”。
但每个孩子,都有他自己的成长节奏。当遇到孩子不跟大人打招呼时,我们不妨这样做。
①先让孩子“有感觉”
打招呼这事,本质是个“人情味”的问题。
我们之所以会在见到别人时主动寒暄,是因为我们在意彼此,是因为想表达善意,不是因为被规定了要说啥。
所以,与其逼孩子说“叔叔阿姨好”,不如带他先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关系。
我们可以跟他说:“这是妈妈的朋友,妈妈小时候就跟她一起玩,我们关系特别好。”
又或者介绍得生活化一点:“这是我们隔壁的李阿姨,上次借给我们伞的那个阿姨。”
孩子其实很聪明,他能感受到你对人的态度。
你用这种自然的语气去介绍,让孩子明白——这个人对我妈来说是亲切的,那他也许对我来说没那么可怕。
我们不急着给他贴“胆小”“不礼貌”的标签,先让他在心里对这个人有一种“温和”的感觉,那比什么都重要。
②给他一些“缓冲时间”
说实话,有些孩子真的不是你喊他一下,他就能照做。
所以啊,当我们刚到一个场合,不要立刻就“命令式”开场:“叫人啊,快点!”
我们可以先这样说:“我们先一起进去坐坐吧,等你熟悉了再跟叔叔阿姨打个招呼也行。”
我们不要跟身边的大人说“孩子胆小”、“孩子怕生”,这种标签,只会更加让孩子觉得:
“我胆小、我怕生,我不敢叫人。”
我们可以跟身边的大人解释:“他太久没见过你啦,还需要时间熟悉熟悉,等他准备好了再叫人。”
这样,既给孩子一些空间,又不显尴尬。
③千万别当众揭他“短”
我真的听过,很多家长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孩子:
“你看看人家多大方,你就只会躲着。”
或者那种带点羞辱的:“怎么?哑巴啦?叫个阿姨都不会!”
还有拿孩子的事当笑料:“他还给女同学写小纸条呢。”
这听起来像是开玩笑,但其实,对孩子杀伤力特别大。
那种“爸妈嫌弃我”的感觉,真的会一直卡在孩子心里。他甚至会开始怀疑,自己是不是很差劲,是不是让爸妈失望了。
所以,即便孩子不愿叫人,也没什么大不了的,我们看淡一点,身边的大人,其实也没那么在意。
孩子不爱打招呼,有可能他天性就是不喜欢跟不熟人的打交道,也可能,是背后站着以上3类家长。
希望,咱们都不做这样的家长。